返回

古邑侠踪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37章 永王山探古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和乡人们讲故事,向来都称“朱元龙”的。

    时月知道,朱元龙曾在浦阳江一带与陈友谅的部队激战,兵败后流落到壶溪永王山一带,那是极有可能的。

    出了亭子,他一刻都没有停留,只消半个小时就到了半山腰。

    迎面一座好山门,全由石灰岩凿成,以榫卯合拢,两边照例也凿着对联:

    一脚踏进空无界,

    双手关上是非门。

    横批为:

    妙智清凉地。

    秦时月见了,知道已入大名鼎鼎的千年古刹妙智寺范围,便急从马鞍上下来,改作牵马缓行。

    听着清脆的马蹄声,他想,当年的朱元障,是不是也跟现在的他一样,是这般牵着战马缓步进入寺院的?

    前方绿树掩映中露出了杏墙,墙上的花窗是钟形的,大门里面的隔断又是一面莲花的造型,正是宝刹庄严之地。

    秦时月连忙找了处角落,将马拴好,放上马食,然后通过一扇侧门进入寺院。

    穿过伽蓝殿,走进大雄宝殿,正面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坐像,两边立着迦释与阿难。

    秦时月不是佛弟子,但来到道场,还是生起不小的恭敬心,脚下也变得小心翼翼。

    道场是修行之所,也是劝世之地。你看那柱上的对联:

    敲晨钟暮鼓,拷问眼耳鼻舌身意。

    办夏水冬汤,接引过去现在未来。

    秦时月看过一点佛书,知道眼耳鼻舌身意在佛学里称六根,相对应的就是色声香味触法,称六尘,与此对应就是六识。如此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统称十八界。

    在钟楼、鼓楼走了走,时月又被其对联吸引:

    巨钟当当惊醒世间名利,余音袅袅唤回苦海迷梦人。

    小槌轻点妙音能除三世苦,急鼓密声威风远震九霄云。

    不到这类清静场所,是无论如何看不到这些振聋发聩之语的。它们能让喧嚣的市声远去,也能让躁动的俗心安静下来。

    时月正在沉吟,思绪被一阵脚步声打断,抬头一看,原来是个清瘦的和尚,正向他含笑合十。

    秦时月还了一个英雄礼,说无意惊扰,请乞宽恕。

    和尚问他是否愿去堂一叙?秦时月欣然而从。

    两人坐下喝茶聊天。

    眼前是慈眉善目的出家人,身边是一扇鼓形的窗洞,外面的紫竹在风中轻轻摇动,发出“息索息索”的响声。

    秦时月照例自称是纸商,闲来信马走走,见到宝刹,便来拜谒。

    和尚听了,自然很是热情,自称法号见山,是本寺的住持。

    秦时月听了,连忙重新起立施礼,方才落座。

    秦时月施此大礼,也不无道理。

    原来,这住持,是料理寺院一应事务的“一把手”。

    如果庙大,上面还有一位方丈;如果庙小,住持就是最高负责人了。

    见山见他气度不凡,又如此谦恭有礼,便愈加礼待。

    在见山住持的讲述中,时月仿佛回到了元末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。

    话说朱元龙通过泥地倒踏马蹄,避过追兵以后,干脆就上了山。

    渐渐远去的喊杀声,让他长长地吁了一口气,高度紧张的神情也随之放松下来。

    随后,一代枭雄朱元龙,歪打正着地走进了这座建于唐太和元年(公元827年)的千年古刹——妙智寺。

    当时这里的住持是一初守仁和尚。

    一初以为朱元龙只是个普通的散兵游勇,起初并未在意,便让手下的沙弥安顿这军汉在庙里住下,有时也分配他做点杂事。

    一天,一初回庙,见几尊佛像被挪到大殿门外的道地上,忙问手下出了什么事。

    僧值说,他吩咐朱元龙将大殿打扫一下的,莫非这军汉为了好做手脚,将菩萨搬了出来?

    一初于是去问朱元龙。

    朱听了哈哈一笑,说:“我扫地时手肘撞到了这些菩萨,嫌他们碍手碍脚,让他们出去,想不到他们竟然如此听话。”

    一初听了目瞪口呆,心想,这是哪里来的狂徒?竟敢如此口出狂言!你一介莽夫,哪里配向尊者发令?即使下了命令,他们又哪里会听从你的命令?这些佛像,八成是你闲了没事来练筋骨,将它们搬了出去,却拿来与山僧取乐,有本事你再让佛像归位试试?

    一初本想将这些意思说出来,但看看朱元龙高大威猛,腰间又挂着宝剑,便有些怵他,怕不小心激怒了会吃眼前亏,于是心中作数,私下里让小和尚将佛像搬回原处,心里却开始不放心朱元龙了,担心他精神不正常,于是每日里旁敲侧击打听他的底细,也考验他的智商。

    朱元龙知道一初和尚心里的小九九,懒得点破他,却又烦不过他的打探,一日晚间,在寺壁上题诗一首:

    杀尽江南百万兵,

    腰间宝剑血腥腥。

    山僧不识英雄,

    何必叨叨问姓名。

   

第37章 永王山探古(2/4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